\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> 帮助中心

单分散微介孔碳纳米球 800-900nm结构特性

来源:恩氏滤油机
时间:2024-12-06
浏览量:1008

产品名称:单分散微介孔碳纳米球 800-900nm

产地:西安

规格:1mg 5mg 10mg

纯度:95%

状态:固体/粉末

储藏条件:冷藏-20℃

温馨提示:仅用于科研,不能用于人体实验!

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,生产,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,可提供合成磷脂、高分子聚乙二醇衍生物、嵌段共聚物、顺磁/超顺磁性纳米颗粒、纳米金及纳米金棒、近红外荧光染料、活性荧光染料、荧光标记的葡聚糖BSA和链霉亲和素、蛋白交联剂、小分子PEG衍生物、点击化学产品、树枝状聚合物、环糊精衍生物、大环配体类、荧光量子点、透明质酸衍生物、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、碳纳米管、富勒烯等等,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需求。

单分散微介孔碳纳米球(800-900nm)是一种粒径高度均一、分布在800-900纳米范围内的碳基纳米材料,具有微孔(<2nm)和介孔(2-50nm)结构。这类材料结合了微孔的高比表面积和介孔的优良传质能力,因此在电化学储能、催化剂载体、气体吸附和分离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。粒径较大的碳纳米球(800-900nm)能在较高负载量和稳定性之间实现良好平衡,非常适合在大规模应用中使用。

1. 结构特性

  • 单分散性和粒径均一性:该材料粒径在800-900nm范围内,具有高度单分散性,确保了材料在应用中的一致性,减少了颗粒聚集。较大的粒径使其在实际应用中易于分离,且比小粒径材料具有更好的机械稳定性。

  • 微孔-介孔双重孔结构:微孔提供了巨大的比表面积,有助于吸附小分子物质;介孔则为分子扩散和传质提供了有效通道。这种多级孔结构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吸附效率、传质速率和分子在孔道中的迁移性能。

  • 高比表面积和较大孔体积:微孔和介孔的组合结构显著提升了比表面积和孔体积,使其在吸附、储能和催化等应用中具有更高的活性和更大的负载量。

2. 制备方法

单分散微介孔碳纳米球(800-900nm)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模板法、溶剂热法和界面自组装法等:

  • 硬模板法:利用二氧化硅、氧化铝等硬模板填充碳源(如酚醛树脂、蔗糖等),通过高温碳化和模板去除后得到微介孔碳球。硬模板法具有高精度的孔径控制能力,但需要多步去模板处理。

  • 软模板法:使用表面活性剂等软模板,通过碳前驱体自组装形成微介孔结构。该方法简便且适合大规模合成,调节模板组成和浓度可控制孔径分布和孔结构。

  • 溶剂热法:在有机溶剂中通过溶剂热反应自组装形成微介孔碳球。该方法操作简单、成本低,适用于大规模生产,但对孔径的调控精度较低。

  • 界面自组装法:基于分子自组装原理,在合适的界面条件下引导碳源成球并生成微介孔结构。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结构调控能力,尤其在精准控制孔结构方面有优势。

试剂

更多推荐:

聚丙烯酸树脂-胸腺肽微球

功能性氯乙酰化聚苯乙烯微球载体(PS-acyl-Cl)

氯甲基树脂(PS-CH2-Cl)微球

丙烯酸树脂包5-氟尿嘧啶透明质酸微球

布洛芬-丙烯酸树脂微球微球

载药蒙脱石-聚丙烯酸树脂微球(MMtED PO MPs)

载氟纳米SiO2空心树脂微球

编辑:HAO 2024年11月1日

免责申明

以上展示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、企业机构、网友提供或网络收集整理,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,文章涉及见解与观点不代表恩氏滤油机网官方立场,请读者仅做参考。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说明出处。若您认为本文侵犯了您的版权信息,或您发现该内容有任何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等违法信息,请您立即联系我们及时修正或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04-2025 BaiJiaMai.Com 重庆恩氏过滤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 网站备案号:渝ICP备2024041059号